摘自騰訊網、知乎
7月13日,姜文的最新作品《邪不壓正》在各大影院上映,
對于姜文的粉絲來說,這將是一個能在大銀幕一睹“姜文式”影片的好機會。
姜文回來了。據他所說,這次要用電影,還原一個老北京。
他還是那么豪言壯語。那么,實際到底如何?
一直以來,姜文的影片無論是改編自哪一部小說都會被打上深刻的“姜文印記”,
荒誕幽默的臺詞、極度考究的打光、大膽跳躍的蒙太奇以及常常與鏡頭造成極大反差的配樂。
姜文拍電影仿佛不是拍給觀眾看的,而是獻給他自己的。

這次的電影《邪不壓正》改編自張北海的武俠小說《俠隱》,
但姜文卻舍去了小說中原本濃濃的北平煙火氣,著重于人物塑造,與“復仇”這一主題。
這使得影片脫于生活之上,也就隱隱與觀眾產生了一層疏離感,
如此疏離感是姜文影片風格演變中最大的變化,追其根本原因,離不開他這一路的創作歷程。

△姜文
作為“北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姜文顯然把小說中的“俠”和“江湖”拍到了極致,
甚至幾乎忽略了“北平”的歷史厚重感。除了蜿蜒曲折的房檐大院,
難以看不到那個時代其余有標志性的道具,姜文把更多的筆墨花在了“復仇”上,
而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武俠”的詞。電影的名字叫做《邪不壓正》,
其中的“正”是一心想為師父一家復仇的男主李天然。
△《邪不壓正》李天然
“邪”是親手殺掉自己的師父并與日本人合作,
只為爭取個人利益的警察局副局長朱乾龍。

△《邪不壓正》朱乾龍
那姜文所飾演的藍青峰呢?他大概是其中唯一一個亦正亦邪的人物。

△《邪不壓正》藍青峰
一方面,他周轉于根本一郎與朱乾龍之間,另一方面他又救了李天然,
看似把他當做自己的一顆棋子,卻在根本一郎誘惑其為日本人賣命時一口回絕。
他宛如一個游走在黑白之間的俠士,心中自有自己堅守的底線,
卻又狠心到親手殺掉養了二十年的人。
他巧言令色、能說會道,將根本一郎與朱乾龍忽悠得團團轉,似乎成為了影片中的幕后老大,
他串聯起兩幫人,托起了整個故事的底,卻又在最后一刻失手。
被朱乾龍關閉后的他被強制性拔掉了牙齒,場面十分血腥。
“牙齒”就如他狂傲的資本,沒了“牙齒”無法正常說話,
藍青峰就如一個被人抓到把柄的傀儡。

不難發現,現在姜文的影片不再局限于拍攝“邊緣人”的故事或是與觀眾產生共鳴的影片,
世界更大了,自然能容納的觀點就更大了。
最終的結局,也頗具深意。
你問深意是什么?我想留給你自己去體悟。
畢竟,這是看姜文電影最大的樂趣之一。它是跟你深入對話,而不是對你強行灌輸。
它是讓你動腦解謎,而不是要將一切表明。
它像一首詩,臺詞總是朦朧,令人在遐想里產生無限快意。
它又像一壺酒,飲時酣暢淋漓,清醒后才意識到瘋狂過程中的某些不規律。
高曉松曾用一句話描述看完《邪不壓正》的感受:《邪不壓正》其實是一個童話。
的確是童話,那飛檐走壁的功夫,恩怨分明的人物,
仿佛是姜文為了實現一個英雄夢而制造的世界,
他在其中可以大展身手、拳打腳踢、懲惡揚善、實現個人的價值。
西方的“英雄”,中國的“俠”不都是童話嗎?

△《邪不壓正》截圖
電影風格變了,卻依舊是那個我行我素的姜文,
影片中借史航飾演的“影評人”一角就是在反抗世俗對于其藝術的指指點點,
他僅用幾個鏡頭便狠狠的扇了眾人一耳光。
說姜文這樣的拍攝太狂妄,他還真有這資本。

△姜文
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電影天才,哪怕是電影風格大變之后的他,
依舊掩不住一身的文化人氣息,就算被世俗綁住雙手雙腳,他仍舊能拍出獨具特色的江湖。
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邪不壓正》中的距離感大抵如此。
他是一個全能電影人,導、編、演、樣樣在行,這樣的姜文可以稱之為藝術家。
雖然觀眾們對《邪不壓正》的評論褒貶不一,
但《邪不壓正》作為姜文多年積淀的上佳作品,值得我們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