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中,在西夏國的山洞里,很多內功修為不到的人偷看了墻上的壁畫而走火入魔; 而在少林寺,蕭峰與慕容復的父親因為強練各種少林深厚的武功而沒有釋懷一顆慈悲心化解戾氣而走火入魔。其實中國武術里是沒有內功與外功的說法的,我中學就學過一點武術,拜的是正宗少林洪門,只有形意拳與內家拳的說法,卻從來沒有內功與外功區別。 金庸先生高明之處在他的武俠世界里虛擬了內功修為的這個說法,其實這是中國傳統文人一直固有的思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 東方文化對做人與做事從來是不可分割來看待的,即你是怎樣的人,那就可以做什么樣的事。如果你修為品德不好,那么能力再大,也會認為是有害的。即使強求去做了什么事,也是不可長久的。比如中國自古就有:“胡虜入主中原無百年之運”的說法。蒙古人彎刀快馬得了天下,不修文治,不到一百年就回草原去了。這就是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思想。
回歸藝術,不僅僅是攝影,繪畫,書法,詩詞,音樂等等,哪一項說只是練習技巧就可以做出一點成就本身的?如果僅僅是自得其樂是可以的,不用考慮那么多。但如果當作一種藝術去修行,去修煉,又豈止是可以練習技術可以解決問題的?看過許巍在《逆行》中說,如果不是這些年學習佛學,也不會寫出像《空谷幽蘭》這樣有內涵的歌曲。我想,任何藝術與其說在表現藝術,倒不如說在演繹藝術創作者的個人的綜合審美素養,不僅僅在看藝術,也是在讀一個人,一個故事,一段記憶,在攝影世界里,也是一樣。
前幾天,北京某雜志社給我約稿人,讓我寫一篇關于如何打造園林大片的技法文章,被我拒絕了。并非是我清高,而是的確寫不來,園林拍攝不需要什么技法,幾乎沒有慢門,也少用濾鏡,有得都是耐心的在一個幾畝地的園林呆上一天或者好多天,慢慢看,慢慢走,不經意之間從不同的角落去發現它本來的面目。我們的古人造園時早就把四時節氣變化融匯到了園林的元素中,在一個位置,不同的時間段,景色與微妙都是不同的,移步換景的觀察需要的只是對園林構造,與造園藝術的了解。
當然,我是門外漢,只是單純的喜歡,讀過幾本書,只是膚淺的知道大概。如果真的要拍好園林,大概要從二千多年前園林起源說起,再到這一千多年的審美變遷,還有園林衍生很多藝術,如昆曲等去解讀,這是一部書,不是幾張照片可以詮釋的清楚的。什么角度去看什么角度,代表什么含義,什么位置什么時間可以看到光線借光,借景又繪制另外一幅景象,這些都需要沉下心來,慢慢品,而后得。如果不懂園林的藝術,就算技法再高明的人去拍,卻也拍不出園林本來的巧妙,最多只是視覺上好看罷了。所以,攝影不僅僅是舉起相機之后的事情,還有舉起相機之前的事,即平日的內功修為。
學會懷疑權威,嘗試不同
金庸武俠世界里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即總是很多武林后輩在前輩的基礎上,做了武學上的創新,最終超越了前輩。聯想到國內不僅是攝影界,還有學術界,藝術界一直以來有一個莫大的習慣,迷信權威。所以搞得現在各行各業都有專家學者出來代言做權威論證。或許是我天生叛逆,一直不喜歡迷信權威,就算是我尊重的老師,也只是尊重其個人的德行,并不茍同其全部觀點。
我個人認為藝術領域,學術領域是沒有權威的,一切都是在不斷演變發展之中變遷著,可以探討借鑒交流,但不該存在權威。
所以,一個人藝術造詣深厚,和他在什么單位,在什么協會,在什么位置關系其實不大的,很多武術高手在民間默默無聞卻也是高手。也有很多人虛在其位置空一個名頭罷了。我在星光遇到一個80多歲的攝影前輩,他在民國時就開始在上海當攝影學徒,后來在上海設計院從事攝影一輩子,他有一句話我很欣賞:“攝影這個東西是最不能賣老的!”他現在還是經常出現在星光,看著他鐘愛一生的各種器材找著當年的感覺。
這里舉例說很多攝影前輩們說35mm的鏡頭是人文之眼,比較適合拍人文,于是乎一些人在自己沒有去嘗試不同體驗更多的基礎上盲從。 我是最近兩年才入了蔡司35mm鏡頭的,貌似用來拍拍風景更多一些,我覺得一個鏡頭適合拍什么,帶有強烈的主觀意識,取決于個人審美以及取舍習慣,并不存在什么鏡頭就一定適合拍什么的說法,最多可以說35mm的鏡頭拍攝人文更方便一些,但絕對不應該純在一個權威的說法,誤導很多初學者就此蓋棺定論,不再去嘗試其他。
或許有些人用20mm視角更得心應手,再或者50mm更適合一部分人,他們可以拍的更好。我個人認為分享經驗,應該從引導的角度去引導初學者啟發式的學習,讓他們自己去體會,一切都是從他們自己的內心出發,而不是告訴他們,你適合什么,你要買什么鏡頭,你要怎么拍!
很多初學者在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應該自己去體驗更多,前輩的經驗只能是參考,只能是建議,適合前輩的們得理論習慣,并不一定適合你,一切還是回歸你自己的內心,回歸你做為一個獨立的人,獨立思考問題的基礎之上。很多理論與數據大都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或許再過一些年,就不會出現幾個用其他視角的人文大師嗎?
道法自然,一切應該是水到渠成
金庸武俠很多主人翁的成長史都是困苦磨難的,但正是這種磨難與修煉,成就了他們自己日后的成就。虛竹,這樣一個木訥呆瓜的和尚只是踏踏實實做人,本本分分待人接物最終名色雙手,慕容復這樣費盡心機要干出一番偉業的人物卻最后瘋掉。我想金老爺子這里表達的一種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其實整個金庸小說,都貫穿這個思想,道法自然,一切順其自然的去努力發展,調整好心態,不要急,不要急于求成,很多事情成就來源于你日常的累積,暴發戶現象總是少見的。
我記得前次分享了一點關于使用手動鏡頭的心得,后來有不少影友為了迷戀藍調和所謂的德味私下找我咨詢如何買蔡司,萊卡等老鏡頭,如果真的喜歡,這本無可厚非,但這其中很多人甚至還沒搞懂這些老鏡頭都是手動是手動還是自動,更多的是滿足一種虛榮心,我這里說的直接了點,不要介意。
當然,我只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即很多老鳥使用老德系老鏡頭的色彩并不是說為了追求德味,為了追求色彩而去追求,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是在使用尼康,佳能這樣的鏡頭拍攝到一定經驗的累積時,真正從自己的審美視角發現了他們很多的不足與色彩上的缺陷。
如最近幾年的鏡頭普遍越來越消費化數碼化,色彩艷麗,視覺比較滿足大眾年青人的審美,卻也漸漸失去了那種厚重感。 當然,這不是什么錯,廠家設計鏡頭畢竟是商品屬性大于藝術屬性本身,滿足大眾市場需求是人之常情。
但這些東西是需要靠攝影者本身自己去發現,去體會的,如果你漸漸的真的不喜歡自己手中鏡頭色彩,發現他們色彩還原不真實等缺點,是可以去嘗試的。
色彩這東西,比較主觀,沒有所謂的好與不好,只有不同的審美觀有不同的期待,所以,并不是說德系老鏡頭就比現在的新鏡頭高端,不是說你手里有了幾個老頭就顯得自己高大上,而是你真的喜歡老鏡頭那種色彩那種味道。
老鏡頭也有很多如抗眩光不足的缺點,一切取舍都是從你內心出發,你喜歡什么,你就選擇什么,就去體驗什么,就去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勇敢走下去。
總結
其實學習攝影過程,也是發現自己的過程,了解自己的過程,修煉自己的過程。 藝術從來沒有脫離生活,生活也從來沒有脫離每個人自身修為的本身。還是那句話,一切從你自己內心出發,你喜歡什么,就表達什么,學習什么,研究什么,難得是踏實下來,走下去,兢兢業業的去修行,去學習。
轉載出自 蜂鳥網 作者:細草 微博:@細草穿沙 微信:wo-kanjian